小河古井,亘古奇迹,泠泠甘泉,泽润绵长,盛世高志,耿耿情怀,庥荫苍生,这是对小河村“深井精神”的真实写照。
今日,云帆实践队员在那鹏飞老师的带领下,迎着朝阳与晨雾,很早便来到小河古村。今天,小河村文化顾问李九龄老师将带我们参观中华第一斜深井展馆,去了解那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那些为了改变家乡面貌而无私奉献,勇凿深井的突击队员们以及小河村的“深井精神”。
小河深井,是个奇迹。这是一眼主巷道平均高约2.5米,宽约3米,深736米,平均坡度近30度,垂直深度394米步筒斜井。深井的位置就在小河村李家大院的东侧,现在在斜井上方建了一个斜井展览馆。展馆用《缺水----苦不堪言》、《找水---步履艰难》、《深井---勇创奇迹》、《出水---功在久远》四个板块,向大家展示1971-1981年期间大井人一个个令人感人的画面,以纪念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上世纪70年代,因河水干涸断流,小河村出现水荒,人民吃水困难,庄稼亩产下降。村领导动员全村力量挖地道打井,后经过不断的完善修复,最终建成我国北方地区罕见、深度超过七百米的斜深井。斜井的建成,不仅满足全村各项用水,还支援了电厂用水,更留下了一段蔚为壮观的地道斜井,成为小河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小河深井的建成开创了我国在石灰岩上人工开凿斜水井的先河,为缺水地区寻找地下水源树立了榜样。
之所以打斜井,是因为那时还没有在岩石地层打垂直深井的技术,小河村的人只能利用临近煤矿的优势,采用开煤矿的技术打斜井,斜井刚建成时,用的是水车,通过卷杨机沿700米轨道一车车的向上运水。现在,当年的水车换成了几台深井泵,新的竖井也取代了原来的斜井巷道,当年的斜井巷道已经废弃,成了教育后人的最好证明。
深井打井突击队的队员们,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他们没有惊天业绩,但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忠诚自己的事业,他们硬是在四疙瘩石头挤着一块肉的险境中,不怕塌方、不畏触电、握着钢钎、挥着大锤、拉着平车、淌着泥水、忍着伤疼、挥洒着汗水,奉献着青春。李九龄老师为我们讲述着深井大队队员的故事,一边说着,眼里已经蓄起晶莹的泪花,实践队队员们无不动容。随后,李九龄老师为了队员们能够更加直观的体验斜井,带大家深入到井口,黑漆漆的隧道,逐渐降低的温度,每个人手中的微弱灯光照亮了前行的路。步行10分钟后,一个宽阔的空地出现在大家视野中,下井车悬挂在斜坡上,向下望去深不见底。李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这里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因为断电失去一只手臂的维修工人,因牵引绳不牢失去性命的深井负责人。如今安静守护着小河村的深井,曾有多少人为他付出汗水、鲜血乃至生命,这次特殊的下井经历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了七八十年代特有的艰苦与大无畏精神,他们付出,他们坚持,他们无怨无悔。前人的付出创造了中华第一斜井的奇迹,后人享受甘露滋养世代绵长。
吃水不忘挖井人,深井养育了1077人,实践队队员们通过此次深井之行体会到了每一滴水的珍贵,看到了教科书中的大无畏精神与献身精神真正的“模样”,正是因为前人之善,今日的小河民风才能淳朴的让人感动。积善有余庆,小河村的三善三德刻印在每一名队员的心中,这一份感动与诚恳终将被传承,李老师的研究精神与深井队员的付出精神,是最美的财富。
上一条:君辞绣楼繁花尽,洗尽铅华呈素姿——云帆实践队第六站 下一条:经诚信之商 建美丽古村——云帆实践队“阳泉站”第六行